设计的政治

设计书籍
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3日
设计的政治
设计的政治
设计的政治
保罗·兰德在《设计师的艺术》中对设计政治的深刻见解

设计师工作的真实世界并非艺术的世界。而是买卖的世界,这不是什么秘密。这是因为销售——而非设计——才是所有商业组织存在的理由。然而,和销售人员不同,设计师的最高动力是艺术,为商业眼务的艺术,提高生活质量、加深对熟知世界理解的艺术。

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。它提供了一种澄清、合成与戏剧化某个文字片、产品或事件的方法。但是,创作出优秀设计的一个重要障碍,在于一切官价体系中的管理层。因为除了纯粹的偏见或缺乏意识之外,设计师还容易遭遇其他种种荒谬行为,如事后诸葛、曲意逢迎、惺惺作态、吹毛求疵,还有为谋取职位不择手段,更不用说委员会会议和专项小组这样容易引发互相推诿的机制。其中的问题似乎并不在于恶意或愚蠢,而在于人性的弱点。

设计过程还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受到掣肘:缺乏见地的管理层,对自己和设计师在这计中的恰当角色一无所知。热切而又谨小慎微的广告商,首要想法便是迎合顾客还有缺乏安全感的顾客,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和靠不住的答案,只能诉诸非正式的办公室问卷和伪科学调查。

除非在商业机构中,设计部门结构合理,允许设计师直接接触最终决策者,否刚生产优秀作品的尝试通常是徒劳无益的。缺乏对于历史和设计方法论—作品如何构思、生产和复制—的了解,加剧了其中的困难和误解。设计是一种生适方式、一种视鱼。它沙及视觉传达这一踪合问题,天分、创造性、手工接巧、技术如识。美学,以及经济、科技和心理学,与这一过程具有内在关联。

在容易引发困惑和混淆的更加普遍的问题中,有一个由于缺乏经验而焦虑不安的管理者。他会天真地期望,甚至要求看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。这些方案或许包括许多视觉和(或)文字概念、各种布局、多种图片或配色样式,还有字体风格的选择。他需要多种选择才能宽心,需要施加个人偏好的机会。他还很有可能要求无休无止地修正,施加不切实际的交付期限, 拉长这场本就无用且耗时的例行公事。理论上来说,多种想法带来多种选择,但是这些选择从根本上说只在于数量。这样的行为既浪费资源,又容易引发困惑。它抑制自发性,而倡导一种漠视,常常以平庸、缺乏趣味且无效的作品收场。简而言之,好的想法万里挑一,很少会蜂拥而至。

设计师自愿为客户提供多种设计方案,并不是因为自认才华横溢,而是出于不确定性或忧虑。他由此才会鼓动客户担任裁判的角色。然而,若是在真正的需求面前, 技艺高超的设计师也能生出许多好想法。 但是需求驱动的数量与选择驱动的数量相去甚远。设计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职业。不管设计师的工作习惯如何,他在得出一个好想法之前,都要废弃许多方案,填满许多垃圾桶。广告商尤其要对这场数量的游戏负责。他们急于用热情的服务来给客户留下好印象,因此推出多种设计方案,许多不过是对潜在好想法的肤浅阐释,或是对老套想法不假思索的演绎。



在活跃的企业中,频繁的职位调动是另一个负面因素,管理层对此常常一无所知。资格不足以做出相关判断的人员,常常被调配至对设计敏感的岗位。权威职位由此被用作才能出众的证明。当富有学识的人士提出批评意见时,多数人会选择虚心接受并心怀感激,但若是批评仅来自手握权力的上级,他们则会(公开或是私下里) 愤愤不平,即便管理者或许十分聪明,或自诩具有“良好品位”。这里讨论的不是质疑的权利,甚至不是质疑的职责,而是做出有关设计的判断的权利。特权的滥用是对管理的损害,也会阻碍优秀设计的产生。企业管理、新闻报道、会计或销售方面的才能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必不可少,却不能与视觉外观问题上的才能划等号。能够卖出最先进的电脑打印设备的销售人员,很少有能力欣赏优秀的排版或优雅的比例。事实上,我们周围之所以充斥着糟糕的设计,成功的销售或许和坏品位一样难辞其咎。

设计师对各个生产环节都关切备至,他必须关注缺乏经验的生产者和耗时的采购程序,即便这些环节会熄灭他的热情、本能和创造力。采购员虽然会参与外围的审美判断(选择打印厂、造纸厂、排版师和其他供应商),但对大部分设计活动一无所知,对影响质量的细微偏差缺乏敏感,也意识不到市场需求。由于首要和理所应当的考量是节约成本,他们会错误地将优雅等同于铺张浪费,反将吝惜当作明智的商业抉择。

这些问题绝不仅限于官僚化的大公司。在政府或私人企业、学校或教堂,传达与视觉艺术领域中的艺术家、作家等从业者都必须时常与那些并不理解,因此也不支持自己想法的人打交道。设计师尤其容易深受其扰,因为设计可为任何人所用。“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”足以成为任何人支撑自己批判观点的权威论据。

正如商人一样,设计师自身也不乏弱点。和商人不同的是,设计师常常不善表达, 在一个语义障碍泛滥的领域中,这不啻为重大弱点。相较于工业设计或建筑,这一问题在平面设计领域更为突出,因为比起功能偏好,平面设计更容易受到审美偏好的影响。

固执己见或许既可以成为设计师令人钦羡的品行,也可能成为顽固不化的缺点(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)—这既可以是对妥协行为的原则性拒绝,也可以是一种掩盖不足的方式。俗套的设计、无意义的图案、时髦的插图和预先确定的方案都是这种缺点的体现。对现代主义意义的理解, 对设计、绘画、建筑和其他学科历史的熟知,这些品质可以让受过良好教育的设计师脱颖而出,让他们的角色更富有意义, 但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具有这样的优势。

设计师需要动员所有可能的支持助力,因为他的角色虽然独一无二,却也让人为难。他的作品总是要任人发挥想象力,肆意解读,还要受制于所有人琐碎的吹毛求疵。讽刺的是,他要寻求的不仅是行家的赞赏,还有大众的支持。



有益的工作关系是有可能实现的,且十分必要。设计师并不总是拒不让步,也并非所有的买家都缺乏甄别品质的能力。许多负责的广告商也能意识到设计作为一种传播力量所发挥的作用。掏腰包的人也一样,遇到一个支持并理解的商人并非天方夜谭。这样的商人专业、客观,时刻留意新想法的出现。他只负责自己分内的事情,不会因为放不下心而错把自己当成其他领域的专家。此外,他还能提供一个充满友好、理解、自发性和互信(对于创造性工作至关重要的品质)的和谐环境。

类似地,技巧纯熟的平面设计师是兼顾抒情性和实用性的行家。他能区分流行与创新,区分晦涩与新颖。他不拿自由表达权来为自己故作深奥的想法撑腰,也不拿坚韧不屈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正名,而是用这股劲头来支撑自己的信念。他是“内心杰出艺术的标准”‘指引下的独立灵魂, 而不受某种外在的影响摆布。同时,他认识到好设计必须经受市场的严苛考验,他相信如果没有好设计,市场只是庸俗趣味的陈列橱。

创造性艺术在严酷的条件下总是步履维艰。主观性、情绪和意见似乎总与艺术问题共生并存。外行人士在做设计相关决策时会感到不安和不适,即便他假装颇有能力。但是,不管设计师是否喜欢,在商业环境的要求下,与设计有关的问题总少不了许多外行人士的参与。

设计和科学不同,它的创作或效果多数情況下都是不可衡量且不可预测的,其结果也可能无法复制。或许能带来一丝慰藉的是,除了心怀信念以外,商人也可以主动选择有才华、有能力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。

意蕴丰富的作品、质量不俗且设计巧妙的作品,都实属难能可贵,即便是在好设计能够获得理解、认可和热情接纳的环境下,在利益并非唯一驱动力的环境下,也难创作出此等作品。只有在最理想的环境中,出挑的作品才能成为例外。毕竟,我们的时代可以拿来夸耀的,也只有一位卡桑德尔。

© 2025成吨像素保留所有权利

请我喝杯咖啡☕️

© 2025成吨像素保留所有权利

请我喝杯咖啡☕️

© 2025成吨像素保留所有权利

请我喝杯咖啡☕️